核心提示:证监会主席肖钢最近警告股民注意股市风险。这说明中国当局正越来越担忧。
参考消息网4月29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的股市正在大涨,尽管它的房地产市场和经济正遭遇挫折。该国市值7.7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是即将破裂的泡沫吗?
据日本外交学者网站4月29日报道,今年,沪深两市有几天的日成交额之和已接近2000亿美元。
中国的股市大涨部分是由中央政府促成的——它降低了交易费并让国有媒体发表鼓励进行股票投资的文章。
在香港办公的富达国际投资公司投资总监凯瑟琳·杨恩对《悉尼先驱晨报》说:“去年夏天,我们开始看到中国媒体刊登近乎教育性的文章,鼓励内地投资者重新回到股市。”
北京日前还出台措施,允许每位股民最多开设20个账户,而此前只允许开设一个。这一举措出台后,中国便创下了单周开设330万个股票交易账户的纪录。目前内地估计有一亿股民,共持有近两亿个交易账户。
一个更宏观层面的重要因素是2014年11月“沪港通”业务的推出,该业务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港交所进行沪市A股交易。这一举措让香港股市的日成交额增加了两倍,从大约870亿港元升至2310亿港元。
光大证券分析师曾宪钊对彭博新闻社说:“政府确实正在鼓励股票投资。它希望市场活跃起来,以鼓励外资进入。”
中国房地产市场严重供应过量,同时经济增速最近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国央行一直在注入更多的资金以支持经济。4月19日,央行宣布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00个基点,从而为市场注入约1.2万亿元人民币,以增加贷款。
批评人士指出新股民受教育程度低是股市狂热的一个例子。根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新股民占到新股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在老股民中,这一比例为26%。
中国股民“吴太太”对《澳大利亚人报》记者说:“我对股市了解不多,但我的朋友们最近赚钱了,他们可以给我一些建议,所以我必须抓住机会。”
“我一直担心会有一些风险,但我的朋友们对我说,牛市还会再持续几个月,因此我希望能赚点钱。我的朋友们中间最近常聊的一个话题是,到底应该卖房炒股,还是应该用在股市里赚的钱买房。”
中国股市现在进入泡沫期了吗?根据彭博新闻社的报道,在美国期权市场,最近对那些防止投资者蒙受损失的期权产品以及对那些帮助投资者从股市上涨中受益的期权产品的需求都大增。
在费城办公的詹尼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马克·卢斯基尼说:“投资界对于当前反弹的合理性仍有许多分歧。它是否纯属投机、因此容易受到重创?股市反弹是否与中国当前增长乏力的表象脱节?”
中国证监会展开了一项针对股市操纵和内幕交易的行动。证监会主席肖钢最近警告股民注意股市风险。这说明中国当局正越来越担忧。监管机构还采取行动限制融资买入行为,目前融资交易额占沪市日成交额的比例已经升至15%左右。
美国银行美林金融管理部分析师最近把他们对中国股市的评级从“高配”下调至“中性”,敦促投资者套现。
这些分析师说:“中国的实际利率仍然太高,货币价值过高,财政政策紧缩,债务紧缩局面已经确立。”
“我们现在担心中国需要的货币、财政宽松规模过大,而且与决策者的估计相去甚远,因此高配(评级)不再合理。”
【延伸阅读】外媒:政府欲借推升股市缓解债务困境
美股行情中心:独家提供全美股行业板块、盘前盘后、ETF、权证实时行情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4月30日晚间消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文章称,现在,中国投资者可以期待更多资金通过中国银行业进入经济。总体来看,这或将为股市提供支撑,尤其是银行类股。许多投资者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最初提振股市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从股市下手?理由是为了降低中国经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让股市重新发挥资本配置作用。
文章称,但更直接的理由是保护从降温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撤出的资金,防止这些资金随着其他资本一起出逃海外。
过去两个月中,上海股市飙升约35%,如果中资银行日益增加的信贷违约使得银行需要筹集资本,股市的上涨将大大降低筹资的难度。一些债台高筑的企业客户并未等待:随着债务规模的上升和违约事件的增加,今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宣布的股票增发规模已达820亿美元。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在让股票投资者出手救助企业和银行业。如果中国能让股市继续上涨,依靠资产价格膨胀来走出债务困境,直到真正的投资和信贷需求重新恢复,那就更好了。但这也意味着将出现一场财富转移,到未来某个时点,一些投资者将不得不为此买单。
中国核电日前宣布,拟于上交所[微博]发行股数不超过38.91亿股,仅限新股发行,约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5%,发行后的总股本不超过155.6543亿股。
另据FT,J Capital’的Anne Stevenson-Yang周二写到:
“政府能够推高的通胀是资产通胀,监管者动用一切工具推高资产价格。他们让资金流入股市,一旦股票估值增长,公司能够在发行股票、回购债务。当然,这应该通过减轻偿债负担而提高毛利。这对投资资本的回报没什么影响,不过是将债务由资产负债表的顶部转到了底部。
这一体系一直依赖高抵押价值商品作为债务抵押,股票估值将引领下一阶段。现在,公司不再需要钢铁作抵押,仅仅需要进入股市发行股票。超日太阳能曾经在2014年债务违约,分众传媒[微博]因被控财务造假而私有化,这些公司现在成为可行的投资目标,计划再次上市,用IPO的收入偿还债务。
这类金融点金术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我们对公司的例行调研中,他们没有抱怨偿还债务,而是不断下降的毛利率和总销售额。这样的行业至少包括钢铁、水泥、电商、广告、煤炭、油气、建筑材料、不动产、汽车以及轻工业商品的出口商。债务负担就如同税负一样,很少有公司使用运营利润去偿付债务利息,相反,每年的11月和12月,他们需要找到新途径获得过桥贷款来偿还当年的债务利息,而在下一年1月进行再融资。
FT文章称,A股大涨与实体经济无关,甚至与中国公司盈利前景也无关,相反,很多分析人士强调更多散户入场、炒股更容易获得融资以及官方支持。
这通常会引发警觉,但Gavekal Dragonomics的Chen Long(他是清华教授佩蒂斯的学生)称,通过降低债务融资吸引力以及协助国有企业退出很多行业,牛市实际上有助于经济再平衡这一长期战略。
“经常被谈及的经济效益,包括央行[微博]行长周小川,是牛市对股权资本市场的影响。公司估值随着股市上涨而升高,IPO和增发变得更容易,其结果是,公司债务/股本比下降,经济变得(或应该变得)不那么依赖债务融资,这样一来降低了整体经济风险。牛市还能让政府高价出售国有股,就像2007年,这将有助于国企改革。”
Chen Long:“如上图所示,股票发行2014年开始活跃,融资额连续五个季度上涨,随着股市升高,监管机构对IPO放行。然而尽管如此,股权融资规模仍相对很小,不及社会融资总额的5%,而2007年的峰值为20%。另外,今日融资的公司更多是私营公司,资产负债表整体稳健。要使股权融资对更广泛的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更多的公司、更多高负债公司必须上市。”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版QE预期助推股市“狂欢”涨至7年新高
参考消息网4月29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正在起草债券购买方案以加强流动性和支撑该国总额达2.6万亿美元的地方政府债务,从而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中最后一个求助于QE的国家。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28日发表题为《在中国实施简版量化宽松之际,上海股市大涨》的文章称,这一消息27日推动中国股市涨至7年新高。股市的上涨还受到了坊间盛传该国两大石油巨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将合并之传言的推波助澜。
上证综指今年已经上涨40%,自去年6月以来更是上涨了125%,而与此同时,经济却遭遇房地产业的滑坡。今年第一季度企业利润下降2.6%,许多行业陷入衰退。国家统计局官员称:“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
据国际市场新闻社援引官员的话称,中国央行正在研究一些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非常规措施选项。这些措施包括从商业银行购买价值1600亿美元的地方政府债券。
尽管已被戏称为“中国版量化宽松(QE)”,但此举或许不会增加很大刺激力度,而且其与美联储、欧洲央行或日本银行的行动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美欧日是试图在短期利率无法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借贷成本,而中国距“零利率区域”仍然有很远的距离。英国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的马克·威廉斯说:“它只是类似QE,因为它涉及由央行进行资产购买。”
由于地方政府难以在新的债务交换制度下为其债券找到买家,中国央行看起来将挺身而出施以援手。新的债务交换制度是今年早些时候推行的一项旨在整顿地方财政的改革。
马克·威廉斯说:“它将扮演地方政府最后可以求助的贷款人角色。这不是一种货币政策措施,也不属于宏观货币宽松的一部分。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比率目前是18.5%,仍然较高。”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4月27日发表题为《在股市狂潮中,中国欢迎慢牛和疯牛》的文章称,中国股市监管者称,他们希望看到市场缓慢但稳定地上涨。中国的媒体已经提出了北京希望“要慢牛、而不是疯牛”的口号。
但是归根到底,看来中国的决策者或许会乐于容忍市场上稍有些怪异的牛市行为。分析师表示,这符合北京在经济增长放慢之际对经济给予助力的策略。
中国决策者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降低正因为国内外需求疲软而苦苦挣扎的企业的经营成本。做到这一点的一条途径是降低筹资成本。而这就是活跃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民生证券经济学家朱振鑫说:“他们需要减少对(成本更高的)银行贷款的依赖,而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新股发行和债券发售。”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本月曾表示,新投资者不应盲目入市,而应该注意市场的基本面。接着监管层宣布将为做空股票提供便利,即让投资者可以押注股价下跌。
这使海外投资者感到紧张,并且显然触发了北京的警铃。证券监管机构在尚处周末的18日罕见地作出表态,相当于是在为上述言论和行为作出澄清,以表明其本意并非希望打压股市。
为确保这一信息被广为传播,《人民日报》网站发表了一篇股市潜力的评论,声称位于4000点水平的主要股指才刚刚起步。
一些分析师认为,在推动股市保持活跃的协同努力背后甚至还有央行的身影——央行在平静的星期日(19日)宣布,商业银行可以把更多存款用于发放贷款。这些分析师认为,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他们进而认为,此举旨在确保中国目前已处于相对高水平的资本外流不会进一步加剧。
决策者显然把强劲的股市看作吸引部分外流资金回归的一个办法。分析师表示,在经济陷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少许的政府喊话对于确保市场维持升势是必要的。
那么如果没有这些来自政府的抚慰之词,“慢牛”将会怎样?朱振鑫说:“他们手上牵着的也许就是‘死牛’。”
【延伸阅读】亚洲股市大宗交易激增
美股行情中心:独家提供全美股行业板块、盘前盘后、ETF、权证实时行情
英国《金融时报》 珍妮弗•休斯 香港报道
随着亚洲股市复苏,急于将获利套现的投资者以“大宗交易”(block trades)方式抛售的股票达到了创纪录规模。
投资者们正利用活跃的市场氛围及流动性的增加大手抛售股票。2015年迄今,以大宗交易方式换手的中国及印度公司股票的价值接近18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根据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亚太指数(MSCI Asia Pacific Index),今年以来亚洲股市已上涨13%,相比之下标普500指数(S&P 500)涨幅只有2.9%。中国基准指数上证综指(Shanghai Composite)已跃升36%。香港恒生指数(Hang Seng)本月已上涨13%,今年迄今涨幅为19%。
卖家以私募股权集团为主。本月,美国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以4.25亿美元卖掉了手中剩余的海尔(Haier)股票。与此同时,中国弘毅投资(Hony Capital)抛空23%石药集团(CSPC Pharmaceutical)股份,套现13亿美元。在香港上市的海尔是一家中国家电制造商,而石药集团则是一家中国制药商。
在私募股权集团之外,还有数宗企业股票出售及私有化案例,比如印度政府就卖出了印度煤炭公司(Coal India)价值37亿美元的股份。
上周,日本第一三共株式会社(Daiichi Sankyo)以32亿美元的价格,抛售了所持的印度太阳制药(Sun Pharma)的8.9%股份。此外,雪佛龙(Chevron)以36亿美元卖出其持有的澳大利亚加德士(Caltex)半数股份,成为悉尼股市上交易金额最大的大宗交易。
活跃的市场情绪也促使企业考虑通过新股发行来利用当前行情。银行则争相将计划已久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提前,以满足投资者的兴趣。
巴克莱银行(Barclays)亚太区大宗交易发起部门主管杰克•易(Jack Yee)表示:“对于私募股权集团,只要估值合适,往往能很快做出决定,没有各种监管文件的问题和董事会决策程序的问题。企业通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做出决定。不过我认为,很快你就会看到部分企业采取这种行动。”
对于大宗交易的买方来说,吸引他们的是能以略低于公开市场的价格买入大量股份的机遇。
高盛(Goldman Sachs)日本以外亚太区融资集团联席主管庞建忠(Jonathan Penkin)表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大盘股的持有量依然不足,大宗交易将成为人们增加相关敞口的途径之一。”
不过,这轮抛售大潮正在改变市场动态,迫使银行家为大宗交易寻找新型买家。通常而言,基金经理是大宗交易的最大买家,而且许多基金错过了中国内地股市的反弹以及最近香港股市的反弹。
香港的银行家们是不那么典型的买家,但他们披露正从企业和本地区富豪手里收购股票,只为赶上这波行情。中国的保险公司较普遍地参与大宗交易,尤其在购买中国股票方面。
大宗交易对偏好快速交易的投行也是一大福利。在极端情况下,投行会在收市后出价竞买大宗证券,在第二天开市前完成交易。
一位地区性投行业务主管表示:“我情愿派两三个人花两三天时间紧跟一笔大宗交易,也不愿让四个人在一只IPO上守半年,而且后者利润还不确定。”
银行通常根据最近的市场价对大宗证券报出折扣价,期待之后能以较小的折扣卖出,以赚取差价。虽然这些交易的短期性质限制了价格波动的风险,但一次出乎预料的下跌仍可能让银行亏本。
最快的交易往往来自私募股权集团,而交易额越大交货时间越长,比如第一三共株式会社和雪佛龙的大宗交易。
庞建忠表示:“长期关系比竞标更管用,它会促成更合适、老实说也更有利可图的交易。”
据银行家们表示,大宗交易的激烈竞标已缩小了这类交易相对公开市场价格的折价幅度,对银行来说,这增加了交易出问题的风险。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亚洲股权资本市场团队负责人赫曼特•沙贝瓦尔(Hemant Sabherwal)说:“从风险角度来看,银行或许觉得在出价方面可以比正常状态下更大胆一点,因为它们知道在目前的流动性环境下,哪怕对市场估计不正确,也有较多机会能够快速卖出。”
流动性状况和总体市场氛围意味着目前应该只有少数银行还持有亏损仓位。如果有迹象表明企业准备利用这个市场,只会进一步增加信心。(FT中文网)
【延伸阅读】 外媒:中国股市疯涨 或重现日本“华筵”
参考消息网4月28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市场或许将效法其邻国上世纪80年代的模式。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25日刊发题为《中国会是下一个日本吗?》的文章,作者为梅里恩·萨默塞特·韦布。文章称,每个股市投资者都梦想着穿越到某个大牛市开始之时。如果说有哪个泡沫前市场让我想穿越的欲望略高于其他所有市场,那就是日本了。
我渴望穿越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为了亲眼见证日本令人瞠目结舌的经济增长速度。那时,受其小心建立的出口机制推动,在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年均增速超过了9%:它到1955年成功地恢复至战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有几年(1959年到1961年)的表现甚至令人震惊,至少根据日本银行的数字,有一年的增速超过了15%。
人们当然不是没有担心——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银行总裁山际正道在一封短信中为钢铁业产能过剩、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日本可能被迫陷入轻微的贸易自由化状态而焦虑不已。
但日本的经济仍在飞速增长——那个十年的剩余时间里,GDP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开始变得有点儿不安了。
但日本股市几乎无视经济增长:看看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市场行情图表,就会发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之前,日本股市一直是逐步上涨,涨幅并不会让人格外感兴趣。
然后,一切都变了。
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时间陷入严重经济萧条和多到可怕的经济反省活动)和80年代经济增速平均降至4.2%,但日本股市突然大涨。股市在前10年涨了3倍,在后10年涨了9倍。
到1985年,日本股市为其勇敢的投资者带来了20倍于美国股市的回报。
你会纳闷原因何在。部分原因在于,各公司在扩张期很少会获得高额利润,利润会在为增长付出的代价得到报偿时涌入。
另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分激动的国际投资者突然现身。
还有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货币政策。简而言之,股市发狂的原因是,1971年,日本银行对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反应过度,为压低日元币值并向银行业注入信贷而“大肆印钞”。
德国经济学家、《日元王子》一书作者理查德·沃纳说,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日本印钞并买下了全世界。”
这一切让我想到了中国: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减速;中国的股市在经济增长减速一年后实现翻番;外国人严重低估了中国市场,尽管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实行自由化计划;而且中国人完全赞同印钞。
你或许会说中国不一样——中国经济债台高筑,中国公司的管理方式很糟。这两点我完全赞同。但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也很糟糕(所以才会自省),它对待股东的方式也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之处。股息?哼。股票回购?呵呵。独立董事?谁需要他们?
日本成功迎来一个辉煌的牛市,而这个牛市的顶点是史上最大的泡沫之一,而且对股东价值——实际上是任何价值——完全不屑一顾。中国也许会重蹈覆辙。
我不是建议你拼命投资中国股市。每两天就新增100万个交易账户,任何一个一年内上涨100%的市场无论如何都值得投以某种程度的怀疑眼光。
我的建议是——一年前我第一次提出这一建议——从你的赌金中拿出一点儿,赌一个10年期的前景:如果中国市场走上日本的老路且你能妥善应对动荡局面,那就有800%的不错回报等着你。不过就是赌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