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中国将首次产生能真正与华尔街构成竞争的股市。因为全球其他所有股市都大幅落后。
参考消息网5月20日报道 中国股市上证综指19日放量收升3.13%至两周新高,并创下近四个月最大单日涨幅,银行、券商等金融股领涨大盘。分析师指出,近期出台稳增长的产业政策较密集,在基本面上对大盘蓝筹股形成支撑。
路透社5月19日报道称,由于经过前期调整后估值水平回落,资金有从中小盘股撤出、流入大盘蓝筹股的迹象,盘中板块轮动迹象明显。
沪指再度猛涨
上证综指收报4417.55点,上涨134.06点,涨幅为3.13%。此前最高收盘点位为今年5月4日的4480.46点。此前最大单日涨幅为今年1月21日的4.74%。
国都证券策略分析师肖世俊说:“金融、地产等蓝筹股前期确实盘整了很长时间,这波应该是补涨反弹。”他表示,前期各项改革政策出台较为密集,加之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累积效应促成了此前受经济数据打压的大盘蓝筹股出现反弹。
沪深300指数收报4731.22点,上涨3.41%。
政府是大赢家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18日报道称,中国股市上涨的最大赢家是政府。它不但获得了数额巨大的账面收益,还希望这些收益可以给经济带来连锁反应,帮助政府整顿债务缠身的国有企业。
报道称,由于北京一再为股市的上涨加油助威,中央和地方政府拥有股份的近1000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增加了20.1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
北京最大的愿望之一是,股市的繁荣可以帮助企业应对资产负债表上的大量债务。
据摩根大通银行说,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的总债务,包括企业、政府和家庭的贷款,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20%,高于2007年年末的145%。
据司尔亚司数据信息有限公司说,最大的负债者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债务已经达到其总资产的65%,而2007年时为58%,当时股市也达到了顶峰。
法国巴黎银行投资公司大中华区股票业务负责人弗朗索瓦·佩兰说,较健康的比例应该在50%。但是佩兰说,要把企业债降低到这个水平,北京需要15万亿元资金。
随着股票上涨,一些国有企业开始借此机会出售股票或发行新股,并利用这些现金偿还大量贷款。
随着各公司偿还债务并筹集资金,它们更有能力推进兼并、收购和公开募股等活动。北京希望这些活动能够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据上海万得资讯数据,截至4月底,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的976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增至35.28万亿元,而一年前仅为15.09万亿元。
规模全球第二
德国《世界报》网站5月18日以《中国将成为第二“股市超级大国”》为题报道称,尽管众说纷纭,但似乎可以确定的是,深圳股市不久将继上海股市之后直通香港股市。而这将是中国向成为新的全球股票交易中心迈出的又一步。
报道称,随着香港与上海、深圳股市间建立直接联系,一个市值约13万亿美元的共同股市应运而生。纽约股市仍将以16.5万亿美元的市值领先。若将纳斯达克股市也计算在内,那么美国的股市市值甚至在25万亿美元左右。尽管如此,在中国将首次产生能真正与华尔街构成竞争的股市。因为全球其他所有股市都大幅落后。排名第三的东京股市的市值刚超过4万亿美元,法兰克福股市的市值连2万亿美元都不到。
迄今,中国股市虽然市值大且较重要,但交易是分三地进行。在沪市和深市基本只有中国人才能交易,外国人只能有限参与。
沪市的开放令投资者欣喜若狂。股指自去年夏天以来已经翻了一番。因投资者期待深市对国际投资者开放,所以深市股指也大涨。股市火爆不仅是因为人们预期未来外国人也可以购买中国股票,而且也在于中国股市不久将正式成为全球股市的一部分,被纳入全球股指。
德盛安联资产管理公司的中国区首席投资策略师钟秀霞称:“现在沪深股指有很大机会被纳入全球股指。”因为中国股市市值约占全球股市市值的18%,占新兴工业国股市市值的40%,所以中国很快会像美国今天一样主宰股市。
延伸阅读】港媒:中国股市大涨 三天催生四位新亿万富豪
参考消息网5月13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股市自1月以来的三天最大涨幅催生出四位新的亿万富豪,因为他们的股票纷纷涨停,并创出历史新高。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3日援引美媒报道,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称,商用车车轮造商金固股份的创始人孙金国和洪涛股份董事长刘年新的净值双双达到11亿美元。该指数显示,为政府提供地理信息的数字政通董事长吴强华以及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的财富均超过10亿美元。
中国基准上证综指在三天里上涨了7%,为1月22日以来的最大涨幅。
四位亿万富豪控股的上述四家公司股票12日在上海和深圳股市收盘均涨停。
报道称,记者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联系到上述四家公司的代表就此置评。
【延伸阅读】民生宏观点评地方债置换:中长期利好股市债市
新浪财经13日讯 昨日,新浪财经独家拿到的文件显示,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微博]、银监会联合发文,规定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而地方债将纳入抵押品框架。对此,民生宏观研究团队表示,地方债置换还是有利于经济稳增长,但是不是QE还值得商榷。中长期来看,地方债务置换对债市、股市都是绝对的利好。
全文如下:
一、为什么搞地方债置换?
①延长债务期限,降低存量债务成本,缓释系统性金融风险。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渠道主要依赖贷款和非标,收益率大约在7%-8%之间,负债久期大约2-3年。但高利率、短久期负债对接的确是低收益公益性和长久期资产,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置换债具有更长的负债久期和较低的收益率,按当前10年期国债3.4%收益率测算,考虑到发行利率上限为同期限国债30%,10年期置换债收益率上限4.4%,以此负债成本对接公益类资产可缓释系统性金融风险。
②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政府基建项目投资周期长和部分城投呈现“僵尸化”特征,二者均需要信贷不断展期才能得以生存。但这却吞噬了原本可以投入新兴企业和部门的信贷资源,导致效率部门融资难、融资贵,经济转型举步维艰。
二、央行[微博]为什么要将地方债纳入抵押品范围?
①地方政府债务到期量巨大,央行不这样做,银行没有配置地方债意愿。审计署口径的2015年政府债务到期规模约2.8万亿,万得口径测算的地方政府到期量约为3.8万亿-4万亿,而二季度也正是债务到期高峰。由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太大,但流动性不如国债,而收益率又不会高于国债太多,银行没有配置置换债的意愿,央行不参与,这事可能搞不成。
②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产生挤出效应。银行购买置换债占用银行现金头寸,必然会影响银行对其他融资主体信用投放的能力。因此,在万亿置换债供给冲击之下,非市场化融资主体会给市场化融资主体带来强挤出效应,这显然不利于经济内生性复苏和转型。
③将地方债务纳入抵押品范围,利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大化解了置换债供给冲击。允许以地方政府债券为抵押换取流动性,一方面银行可以利用资产周转率提升抵补置换债低收益率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压低地方债发行收益率也会提升发行人的发行意愿。此外,允许以地方政府债券为抵押换取流动性,银行购买置换债占用现金头寸,挤出其他融资主体的现象将显著缓解。
三、置换债发行到底有多大规模,定向摊派部分有多少?
从文件上看,这一万亿是2015年第一批置换债券额度,这难免会让人联想是不是还有第二批?
截至2013年6月底,2015年到期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规模1.8万亿,但考虑到算上2013年6月以后新增债务,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预计在20万亿左右,到期债务会在1.8万亿基础上会有所增加,其中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约2.3万亿。1万亿之后第二批可能还有超过5000亿的置换额度释放。
定向发行有点类似强行摊派,地方政府与银行贷款债权人自己协商置换问题,以达到解决配置需求不足的问题,这部分规模有多少?
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中银行贷款规模占比达50%,此次置换中针对银行贷款的定向发行规模约为9200亿元,另外非银行贷款部分债务经过协商也可能纳入定向发行范围,最后的定向发行的债券规模预计已经接近1万亿。
四、这到底算不算QE?
如果央行直接购买地方政府债,或者注资政策性银行购买地方政府债,那么还勉强能算QE。但如果地方债只是当做抵押品换取流动性,那这个就真的不能算是QE。
从地方政府抵押的机制上看,它与QE一样,都是利用扩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缓解流动性紧张。但几个重要的区别在于:1)地方政府债券抵押存在到期期限,央行资产负债表不是永久扩张,而QE是永久性的。2)地方政府债券抵押释放的流动性规模是由银行需求决定,而QE是央行预先确定的规模,是央行主动购买的。3)地方政府债券抵押释放的流动性是有资金成本的,不过当前的经济环境想必央行也不会给多高的资金成本。从这三点特性来看,地方政府抵押换流动性的方式更像是一个期限较长的逆回购,而不是QE。
五、地方债务置换与稳增长的关系?
总体来看,地方债置换还是有利于经济稳增长的。
①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减轻,置换后有“余粮”进行稳增长。
②购买置换债,对整体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结构由高息短期贷款变为低息长期的债券。在利润考核压力之下,银行会更有动力扩大风险资产占比(对接稳增长需求)。
③地方债可纳入范围有PSL。银行将地方置换债抵押换取流动性可通过PSL直接对接实体项目,且不存在风险偏好回落的问题。
六、央行还会降准、降息配合一下吗?
继续降息的可能性存在。外部环境看,美元回调给了难得的货币宽松窗口。为支持地方政府债的顺利发行,切实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低利率水平是必要的。降息通过引导无风险利率下行,反映到置换债定价中,将直接压低地方政府债发行利率。
还会继续降准吗?这个判断有不确定性,降准可以释放长钱对接地方置换债,但考虑到上次通过降准已经释放1.5万亿流动性,银行间资金面极度宽松自身消化地方债供给的能力就很强,而且地方置换债纳入抵押品本身也会导致央行扩表。因此,预计央行会仔细评估银行配债资金头寸够不够用。只有地方债发行导致流动性紧张,央行才会考虑降准。
七、发行的收益率区间?
上限已经有了。按当前10年期国债3.4%收益率测算,考虑到发行利率上限为同期限国债30%,10年期置换债收益率上限4.4%。
地方债风险权重为20%,高于国债0%的风险权重。考虑到2014年底,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约为18%,按9.5%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则将损失20%*9.5* 18% = 35BP元收益。对应地方置换债收益为3.7-3.8%之间。我们预计最终10年期发行收益率在3.8%-4.2%之间。
八、地方债务置换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债券和股市?
利率债有不确定性,短期恐导致长端供给大+短端流动性紧张并存。
一是长端供给偏大,从文件上看,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必须在8月31日完成,这意味着每月要多供给近3000亿地方债,而每个月利率+金融债发行规模差不多也就5000亿。
二是地方债发行恐导致短端流动性紧张。地方债发行,银行被摊派,而银行对此恐早有预期,所以才有了近期陡峭收益率曲线。银行找央行换钱存在时间差,这个时间差会导致流动性紧张和收益率平坦化:银行流动性头寸充裕——有被摊派接盘地方债预期——不买长债——借给基金短期流动性——基金拿来短端加杠杆——银行要拿钱买债——基金卖券去杠杆。
但中长期来看,地方债务置换对债市、股市都是绝对的利好。
政府法债务置换后,一方面是再融资需求下降,流动性风险显著降低;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这种具有隐性担保的高收益资产供给将迅速减少。结果就是:真正无风险利率(国债、国开债)下行,而银行资产存贷业务是再也没法干了,最后还是得找个办法联通资本市场,而这种高收益资产的减少也将迫使居民将资产配置方向转向权益。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降息提振亚洲股市 A股现两周来最大涨幅
参考消息网5月12日报道 外媒称,在央行为了支持经济而在半年内第三次降息后,中国股市取得两周以来的最大幅度上涨,其中领涨的是金融和技术类股票。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5月11日报道,中信银行、中国人寿、保利地产等股票上涨。技术和电力股也出现大涨。
上证综指收盘上涨3%至4333.58点。推出最新货币宽松举措的背景是,出口和通货膨胀数据显示需求走软,以及上证综指这一基准股指出现5年内最大周跌幅。上证综指在上两次降息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也均出现上涨。
上海申万宏源集团交易员格里·阿方索说:“A股市场对政策非常敏感,此类宣布倾向于产生双重效果——即除了降息本身的实际效果外,还具有暗示效应。”他表示,决策者仍然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来实施政策性宽松和刺激”。
上周在市场对新股发行、融资交易增长及经济数据疲软感到担忧的背景下,上证综指暴跌5.3%。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出口意外下降6.2%,而9日的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逊于预期,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延续创纪录的连续下滑。
另据法新社5月11日报道,在中国央行半年内第三次降息后,中国股市11日引领亚洲各大股指上扬。中国央行希望通过降息来恢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
上证综指当日大涨超过3%,至4333.58点;日本日经225指数上涨1.3%至19620.91点;韩国综合股价指数上涨0.6%至2097.38点;香港恒生指数涨0.5%至27718.20点。澳大利亚标准普尔200指数微跌0.2%至5625.24点。东南亚各国股市也出现上涨。
分析师表示,通过采取最新的放松银根举措,中国决策者正试图在刺激经济与避免给股市增加更多泡沫之间取得微妙平衡。中国股市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一倍。
【延伸阅读】台媒:大陆半年来三度降息 股市或成“慢牛”
参考消息网5月11日报道 台媒称,中国人民银行(大陆央行)宣布调降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半年来第3度降息。多名分析师指出,大陆经济情势严峻,未来还有降息的空间。
台湾“中央社”5月10日援引大陆媒体报道称,央行10日傍晚宣布,自11日起,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调降0.25个百分点至5.1%;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调降0.25个百分点至2.25%。这是2014年11月以来,央行第3度降息。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央行已表明不会实施量化宽松(QE),相应的就会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做更多宽松举措,预期未来一季还会再降息和降准。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大陆4月降准后,5月随即降息,未来很可能继续以这种方式交替进行。
汇丰(HSBC)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微博写道,在大陆当前经济成长趋缓压力增大,通货紧缩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降息既是形势所逼,亦为明智之举”,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大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表示,大陆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未来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若经济状态不见好转,通缩风险加大,年中前后可能再次小幅降息。
台湾“中央社”5月10日同时报道称,大陆证券界人士分析,陆股大多数股票估值已经过高,降息后未来股市会是大区间震荡的“慢牛”。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指出,陆股之前涨得太高,降息不能改变绝大多数股票在市场中被高估的事实。
至于这次降息对股市的影响,民生证券策略分析师李少君表示,监管不能扼杀牛市,而降息也不会改变牛市格局。
李少君认为,从监管角度不会支持疯牛格局,规范和健康发展仍将是市场主基调,未来大盘将以大区间震荡的“慢牛”面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