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外资银行在华甘当小角色 放松准入限制难改境况

发布者:陈涛发布时间:2014-12-22浏览次数:42

核心提示:外资银行将中国境内的营业场所主要用作一个平台,努力争取中国企业和富裕个人的业务,帮助他们进行海外融资。
参考消息网12月22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放松了针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限制,这一基本上只是象征性的举动兑现了放开中国国内金融业、引入竞争的承诺。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22日报道,中国国务院将外资银行申请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等待时间,从提出申请前在中国境内开业3年缩短至1年,并且不再要求外资银行在申请人民币业务牌照前连续2年盈利。没有人民币业务牌照的外资银行仅限从事外币业务。

报道称,外资银行一直抱怨法规束缚其在中国的发展;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外资银行仅控制中国境内银行业总资产的1.7%。
20日宣布这批规则变化时,中国国务院援引了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批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改革蓝图,称其承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和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
不过,报道称,就实际意义而言,这些明年1月1日生效的措施可能无助于改善外资银行的境况。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银行早已熬过了3年等待期,拿到了人民币业务牌照。
取消获得人民币业务牌照的3年等待期的请求,被纳入中国欧盟商会(The 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2014年立场文件涉及银行业的一份冗长的建议清单。但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的最新白皮书并未列入这一请求。
中国国务院还取消了要求外资银行从其中国总部向在华开设每一家新的分行划拨最低金额营运资金的规定。欧洲或美国方面的立场文件均未提到这一规定。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该国的许多银行家和监管人士担心,竞争力较高的外资银行将会击垮本土金融机构。但是,围绕资金来源、分行开设以及收购的种种限制,确保了这一局面没有出现。
报道称,现在,很多外资银行已接受了在中国本土市场扮演一个小角色的定位。
实际上,它们将中国境内的营业场所主要用作一个平台,为在华经营的外国客户服务,同时努力争取中国企业和富裕个人的业务,帮助他们进行海外融资,满足他们的理财需求。
美国和欧盟商会“愿望清单”上的最重要项目包括:给予外资银行通过海外母公司进行融资的更大自由;简化开设新分行的审批程序;以及取消针对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地方商业银行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

 

 图为花旗银行在北京的一家支行。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延伸阅读】中国起草银行间借贷新规 外资银行怕成牺牲品
参考消息网12月10日报道 在华外资银行警告称,旨在限制中资银行表外放贷行为的新规将使自己遭受严重的“连带伤害”。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10日报道,北京方面起草了限制银行间贷款的规定,此前金融机构曾利用此类贷款绕开政府设定的信贷控制。这些限制措施的矛头指向近年来大举扩充银行间业务的中国本土银行,但已在中国陷于挣扎的外资银行担心,自己可能会在无意中沦为“牺牲品”。
外资银行的一些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说,如果目前版本的规定草案生效,外资银行的业务将失去一个至关重要的资金和营收来源。
落户上海的某中型外资银行的一名高管表示:“他们没有考虑对外资银行造成的影响。我们将在他们的打击行动中受到连带伤害。”他还说:“这些规定的意图是好的,但(它们)可能彻底打乱我们的业务模式。”
报道称,另一家中型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达了类似的关切。熟悉汽车融资行业的人士也担心,在中国汽车市场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汽车融资企业也将受到打击。
报道指出,银行间资产在过去3年增加了1倍多,一些银行将发放给企业的贷款乔装打扮为对其他银行的放贷,从而绕开信贷发放总量上限和更严格的资本金要求。
桑福德·C·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师麦克·沃纳(Mike Werner)表示:“银行间市场日趋为影子银行业提供资金,监管人士对此感到担忧。”
报道认为,对外资机构来说,银行间市场并未被用作影子银行业的渠道,而是另有两个用途。首先,对那些存款基础薄弱——这几乎是所有在华外资银行都要面对的现实——的外资银行来说,银行间借贷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之一。其次,在外资银行得到可观存款——往往来自跨国企业——的时候,它们依靠银行间市场获取较高回报。
报道称,拟议中的新规将对这种业务模式形成两面夹击。根据规定草案,一家银行的银行间借款或放贷总额将不得超过自身存款基础的50%。中国银监会没有答复《金融时报》记者的置评请求。
报道指出,汽车融资企业也将受到挤压。拟议中的新规规定,一家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放贷不应超过自身净资本的25%。
【延伸阅读】外资银行悄然撤离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王淑娟 发自上海
近日,正在为登陆资本市场做积极准备的上海银行召开股东大会,通过董事会换届选举提案。引人关注的是,新一届上海银行董事会未见汇丰控股的身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内地及香港区顾问李慧敏已于去年辞离上海银行董事会。至于具体原因和后续情况,截至本报发稿,汇丰方面并未给记者答复。
在经历了出售平安股权、解散汇丰人寿个人营销渠道等事件后,汇丰在中国的一举一动都颇受关注。新一任上海银行董事会少了来自二股东汇丰的“洋董事”,这不禁让人联想,曾经被当做战略投资者引入中国银行业的外资大佬们要开始“撤资单飞”了吗?
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说起汇丰和上海银行之间的故事,要追溯到12年前。2001年12月29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在浦东签订了参股投资该行8%的协议。上海银行发布的2012年年报上还显示着,汇丰银行持有上海银行8%股权,为上海银行第二大股东。这场超过10年的“联姻”早在2009年就曾有过“分手”的传闻,但几年下来,两者都对此“不作评论”。
2010年,上海银行就已通过首次公开发行12亿股的A股上市方案。截至目前,证监会披露的最新信息是,上海银行A股上市仍在初审阶段。上海银行上市是迟早的事,在上市的前一刻,汇丰还打算退出吗?
种种迹象表明,退出并非不可能。一方面,上海银行的上市计划至今没有时间表,市场人士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上海银行上市的时间可能还要往后延。另一方面,汇丰银行近年来一直在推行“瘦身计划”,对其业务作调整。
有报道称,汇丰首席执行官欧智华之前曾提议通过五层“过滤”剥离非核心业务,以重新进行资金调配及重整组合,而出售在中国的部分资产就是提议中的一部分。
在过去两年中,汇丰已在全球退出和出售了几十项非核心业务,涉及资金数百亿美元,其中部分是中国的业务。2012年年底,汇丰就向正大集团出售了其所持的所有15.57%平安保险股份,结束了与中国平安的“十年婚恋”。在这场总价为584亿元人民币的交易中,汇丰表示税后收益约为26亿美元(1美元约合6.20元人民币)。今年3月,汇丰又发布了两项出售计划,包括出售消费者私人标签信用卡组合业务、个人无担保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组合业务。同样在3月份,汇丰旗下的汇丰人寿保险宣布解散其个人营销渠道,裁员人数接近200人,这起裁员事件由于员工的不满和抗议在上海一度引起了较大震动。
对于汇丰人寿此次突然关闭个险渠道,市场也有各种猜测。有消息人士透露,除了确实出于业务需求外,汇丰人寿未来是否会易主也很难说,因为此前汇丰就曾向安联出售汇丰保险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业务和负债。
“汇丰投资上海银行至今获益已经很大,而且汇丰对于上海银行的控股从目前来看更多的只是一种财务投资,没有实际控制权,所以退出是迟早的事,只是时间问题。”上海一位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这样的先例并非没有。2011年8月,国际金融公司就将其所持上海银行的7%股份全部转让给中投公司。
“洋股东”套利行为很常见
1999年9月,中国银行业首次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首先吃螃蟹的正是上海银行,彼时,国际金融公司(IFC)与上海银行签署了股权认购协议,IFC持股5%。门缝一开,此后各大银行也都开始尝试引入“洋股东”,外资入股中国金融业“全面开花”。以汇丰银行为例,卖掉平安保险后,目前汇丰控股在华除持有上海银行股份外,还拥有其他多项战略投资。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汇丰控股持股62%的旗下银行恒生银行有限公司持有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0.87%的股份,是位列福建省财政厅之后的第二大股东。此外,汇丰银行还持有交通银行138.86亿股,是交通银行的第三大股东,约占18.7%的股权。
然而经历过“蜜月期”、“磨合期”之后,随着集中解禁期和金融危机的到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随即不断传出“分手”消息。
早在2002年花旗银行就作为战略投资者购入浦发银行股份,成为第一家入股中资上市银行的外资行。但就在一年前,花旗银行转让了其持有的浦发银行5.06亿股的股份,占浦发银行已发行总股份的2.71%。按2012年的彼时汇率,这笔交易的全部收入为6.68亿美元,计税后花旗获利约3.49亿美元。
这场“十年婚恋”告吹,当时也引起了不少反响。十年中,外资金融机构的身影几乎出现在我国所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东中,十年后,像花旗这样“全身而退”的外资行也越来越多。美国银行在2011年出售其剩余的大部分建设银行股份,高盛集团也从2009年起就开始频繁抛售其所持有的工商银行部分股票。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外资的“撤离”举动大部分是本着“赚钱为先”的想法,即用股权换收益。2011年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套现”时,建设银行新闻发言人就表示,美银投资建行是一种商业投资,回报率很不错。美银遇到了问题,需要资金补充资本,建行持理解和遗憾的态度。
此外,这些雄心勃勃的外资金融机构当年大举进军中国金融市场或许并不只是为了“淘金”。持有大量中资银行股份却无法施展“话语权”和“决策权”,他们或许也感到沮丧。
“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的经营策略的确是有一些改变,当时在监管部门的开放、认同下,很多外资行进入中资银行进行股权投资,是希望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占有额。”普华永道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梁国威对记者说,“但过了这么多年,他们慢慢意识到,只能把它看做财务投资。”梁国威认为,既然是财务投资,那么在资本市场有利的情况下,转让套利也是很正常的。
退出是为了更好地进入
汇丰银行一度被认为是外资银行在华扩张的典型代表,是中国银行业的“老朋友”。也因此,有关汇丰拟出售上海银行股权的种种蛛丝马迹出现后,引来很多关注。近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就刊文称,预计汇丰银行将在今后几个月卖掉其持有的上海银行8%的股权。
一些外资机构也借此集中火力再次“唱空中国”,诸如“跨国银行正在与中国‘离婚’”之类的标题出现在一些外媒上。他们除了热议汇丰到底什么时候会和上海银行“分手”外,也在猜测汇丰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抛售交通银行。对此,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4月底在一季度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说“NO”,“交行前几次的增发配股,汇丰都积极参与”。
钱文挥说,汇丰出于从自身战略结构调整考虑,对所持金融机构股权做出调整,但是不会抛售交行股权。“汇丰承诺将继续向交行派出高管,业务领域继续加强合作,包括公司业务、资管业务、甚至海外业务”。
在探讨汇丰的同时,另外一家“金融大鳄”花旗银行也被波及。花旗“挥别”浦发银行后,重心转移到了正筹划上市的广发银行。2010年原花旗银行台湾分行行长利明献“空降”广发银行担任行长一职,花旗目前持有广发银行20%的股份。不过,近期亦有外媒报道,花旗银行可能将是下一个减持中国资产的大型金融机构。花旗会不会在广发银行发行上市前或者上市后有减持动作?花旗银行对此表示“不作评论”。
梁国威认为,尽管中国对于“存贷比”指标等很多的监管,但是中国的发展环境总体非常稳定。过去几年,有一些外资银行在股票市场有抛售中资银行股的行为,但这是自身资本需求所致。前几年欧美银行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冲击比较大,有一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一些跨国银行需要做资本补充,一些策略性的、投资型的整合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已经赚钱而且进一步增值空间有限,抛售是正常的做法。在中国这么有机会、这么有增长力的情况下,外资银行都想进来做生意。”浦发银行副行长穆矢告诉记者,“经常有外资银行的高管来拜访,他们对中国市场非常看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深,部分股权的转让、退出仅是发展需要。”
可以看出,虽然这两年外资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没有提高,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在中国积极开展业务。人们也不难发现,外资行在中国还是有很多大动作的。“从前希望通过股权投资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外资机构,慢慢变成有机式发展,更多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开拓在中国的业务,所以我不认为外资银行在撤离中国。”梁国威说。
【延伸阅读】澳报:普华永道称外资银行在中国收益提高
参考消息网7月20日报道 普华永道17日发布报告称,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预计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到2015年前的年收益增幅将保持在20%。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报道,2011年中国的181家外资银行总利润在2010年78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一倍多,达到167亿元。
报告称,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扩张带动企业信贷需求增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客户增加是外资银行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
报道指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对于衍生品交易的需求增加也推动了外资银行的利润增长。
参与调查的41家外资银行认为严格的监管环境仍然是关注的焦点。受访银行表示,最希望放松监管限制的方面是债券承销、衍生产品和财富管理市场准入以及境外融资配额。
外资银行还对冗长的批准程序感到不满,其中包括获得人民币业务经营许可证需要等待3年时间。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和香港金融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卓茂文说:“尽管存在放款限制和对新的银行分支机构审批程序较慢等问题,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绩仍然辉煌。”
报道还称,尽管利润增长迅速,但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仍低于2%,这凸显了在高度监管环境下中国国有银行的优势地位。
相比之下,按市值估算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发布报告称,仅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润就已达到613亿元。

 

Copyright©2024 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首页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上海嘉定区胜辛北路1661号 邮政编码:201815 沪ICP备 10034587号-3 网站:www.hzcyfc.co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