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23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21日称,任何人要想了解世界能源市场未来20年将如何发展,他都必须从中国开始。与中国在能源行业各个领域成为主导力量所即将带来的转变相比,欧洲市场即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算不了什么。
报道称,目前,仅中国这一个国家就在每天的全球能源消耗中占22%。而这只是开始。国际能源署对未来20年的预测表明,即使能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中国的能源消耗也将再次出现激增,石油需求可能再次翻番,天然气消耗将增加一倍多,总能源消耗将增加70%。
当然,20年的预测并不能作为准确预测。有关中国的数据远非完美,并且这一展望基于一些有关公共政策决定的假设。这些数字所描绘的大方向比细节更重要。整体情况是,中国能源消耗将影响能源行业的各个领域——从石油和天然气,到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经济显然仍处于生产增长阶段,但生产增长阶段可能不再是推动中国能源需求的主要力量。这一增长可能逐渐得到来自个人能源消耗的补充。中国在交通和家用方面的人均能源使用与欧美相比仍很低。这种情况正开始发生转变,但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报道认为,两个问题由此产生。第一,中国在那些将决定未来全球能源市场如何发展的关键决定上将做何选择。他们会为了城市的清新空气而减少煤炭使用吗?这是当前政治辩论的一个话题。中国人会容忍进口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吗?他们会在可再生能源科研方面投入资金,希望保持更高水平的能源自给率吗?这些都由公共政策决定,但鉴于中国的角色非常重要,它们将影响各类能源的需求,从而影响全球能源价格。
第二个问题涉及企业部门。中国在未来20年中将主导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大能源企业(或规模更小的企业)是否为此做好了准备,它们是否愿意留在不断萎缩的美国和欧洲市场?
报道称,多数企业看到了这一机遇,但它们所做的几乎都仅仅是最为有限的初步行动。看看石油和天然气巨头最近的年度报告,来自亚洲的总资产和收入所占份额少之又少,远低于该地区在当前(更不用说未来)需求中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哪家公司拥有众多引人瞩目的出生于亚洲的领导者。
以长远眼光来看(这是那些最大的企业终究该做的),我们禁不住感到,成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可赢得一项重要奖励:保证来自世界各地市场的供应。在殖民主义之后的世界,这正是大型跨国企业应该发挥的功能。
资料图片:清晨拍摄的中石油原油加工基地之一的大连石化分公司。新华社发(刘德斌 摄)
【延伸阅读】
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9月17日发表文章称,当今世界头号煤炭用户正在重新思考自己的能源政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用户的历程,恐怕行将走到尽头。
绿色和平组织最近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的煤炭消耗量下降。中国政府的新数据也表明,该国煤炭进口量减少。
8月份,中国的煤炭进口量为1886万吨,并已连降六个月。
煤炭需求量减少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放缓。
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降低只是部分原因。正如美国环境保护组织山岭俱乐部的贾斯廷·加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经济增长“去煤炭化”恐怕已经开启。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可能在减少煤炭消耗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增长——这种情况在前不久还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今年早些时候宣布“向污染宣战”。
中国成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法庭,对触犯环保标准的人员和企业进行处罚,授权非政府组织控告污染方。现在中国又要求大型工厂对外公布污染数据。
这些举措开始显示效应,煤炭进口量下降就是证据。这是国际煤炭价格创下近年来最低点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低价是不会促使需求反弹的。
而煤炭价格进一步走低倒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国在酝酿一系列新法律。9月9日,中央政府公布一项法律修订草案,实质上限制对高硫高灰品质煤炭的开采和进口。这可能重创澳大利亚和南非等煤炭出口国。
中国政府还尝试削减煤炭产能,因为低需求给中国70%的煤炭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此外,2013年的消耗量为36亿吨。但是在下个五年计划,即2015-2020年五年计划,中国可能维持甚至下调年均煤炭消耗量。
考虑到中国宣布将建立全国范围的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削减煤炭需求的工作大概只会加快。虽然具体情况还不明朗,但是如果成功实施,大型生产商会有动力提高效率,采用清洁能源。
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用户,也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政策对煤炭利用的影响力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协调政策,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所以中国对煤炭贪得无厌的时代才有可能终结。
资料图片:面对生态困境,山西不断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这些年来山西由“黑”变“绿”,逐渐愈合生态伤痕的过程。上图为2012年7月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煤矿矿区;下图为2014年9月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煤矿正在进行绿化复垦的矿区。
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16日报道称,作为加快改善大气环境的措施之一,中国将从2015年开始禁止使用某些高污染的煤炭品种,以落实国务院在去年下半年做出的承诺。
报道称,来自中国最高经济规划部门的指示针对的是低等级煤炭,主要来自印尼和澳大利亚。不过分析师说,出口商可能躲过了更严厉的冲击,因为北京已在早先更严格的限令计划基础上降低了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5日晚些时候宣布,从2015年1月1日起,政府将不再允许销售或进口灰分含量超过40%、硫分含量超过3%的煤炭。具体而言,中国将禁用灰分含量超过30%、硫分含量超过1.5%的褐煤——发电厂所使用的一种低等级煤。
虽然中国使用的大部分煤炭来自本国,但澳大利亚和印尼煤炭占进口量的大头。不过,分析师认为两国的煤炭生产者也许能避开中国禁令的影响。
印尼煤炭开采协会主席鲍勃·卡曼达努称,印尼出口的煤炭将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印尼煤炭的含硫量一般低于1%,含灰量为5%至7%。
澳大利亚的煤炭开采企业表示,他们仍在评估该禁令的影响。据麦格理公司称,澳大利亚每年至少向中国出口4900万吨热煤。
两周来,有关禁令马上出台的猜测已让澳大利亚热煤市场的煤炭价格下跌了2%。
报道称,野村证券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预计(2015年)市场将继续保持供过于求的局面,特别是如果中国推出进口限令,限制煤炭含硫量和含灰量的话。这将对近50%的澳大利亚出口热煤产生影响。”
报道同时指出,生产商可能会找到煤炭混配方法,以确保其煤炭符合中国的下限品级。澳大利亚和印尼的矿主也认为,印度煤炭消费量的增加将抵消中国需求的下降。
法新社9月17日报道称,澳大利亚17日试图淡化中国禁止出售和进口高灰煤所造成的影响,称该国矿企将适应这种情况,其出口不会受到重大影响。
《悉尼先驱晨报》17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相关报道,称中国的禁令可能会使澳大利亚相关产业遭受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损失。
然而,澳大利亚的主要行业组织澳大利亚矿业委员会表示,上述报道“危言耸听”,“没有迹象显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煤炭出口会受到重大影响”。
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相信澳大利亚相关产业能达到(中国)要求的煤炭规格,因此澳大利亚矿业委员会认为这些规定不会带来影响。”
这份声明说,几乎所有澳大利亚黑色热煤的规格都不会超过针对进口煤炭含灰量、含硫量和发热量设定的门槛。倘若这些煤炭不符合有关规定,将会与其他煤炭相互混合以达标。
资料图:为治理大气污染,廊坊安次全面推广使用环保型煤。图为2013年12月19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旺冬燃料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环保型煤。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资料图:美国氢动力飞机试飞。氢是一种能量密度很高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其特殊性质导致难以常温常压储存,泄漏后有爆炸危险。若能突破储存技术便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动力设备。中国利用特殊溶液大量吸收氢气,一立方米可以吸收超过50公斤,平常可以稳定储存,加入催化剂便可释放氢气,储氢材料可重复使用2000次。该技术国际领先,或引发氢能利用革命。
将氢气经特殊处理溶解在液态材料中,实现氢能的常态化、安全化应用,甚至用普通矿泉水瓶也能装运,这一愿景正在逐渐接近现实。中国化工报记者昨天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了解到,他们开发的液态储氢技术已经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正准备进行大规模中试和工程化试验。
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程寒松博士介绍,他带领的团队利用不饱和芳香化合物催化加氢的方法,成功攻克了氢能在常温常压下难以贮存和释放这一技术瓶颈,实现了氢能液态常温常压运输,而且克服了传统高压运输高成本、高风险的弊病,所储氢在温和条件下加催化剂释放后即可使用。储氢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超过了美国能源部颁布的车用储氢材料标准。
实验室研究显示,储氢分子熔点可低至-20℃,能在150℃左右实现高效催化加氢,并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储存和运输;催化脱氢温度低于200℃,脱氢过程产生氢的纯度可高达99.99%,并且不产生CO、NH3等其他气体;储氢材料循环寿命高、可逆性强(高于2000次);质量储氢容量>5.5wt%,体积容量>50kg(h2) ·m-3。程寒松告诉记者,所用催化剂无需再生即可重复使用,5年内无需更新。业界认为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有可能引发氢能利用革命。
日前,中国地质大学、张家港氢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江苏氢阳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合作协议。江苏氢阳能源公司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张家港富瑞特装公司等单位共同成立。根据协议,项目前期总投资7060万元,江苏氢阳能源公司负责氢能存储、转化、应用材料、装备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制造、销售,富瑞特装将为液态储氢技术中试研发提供研究平台。
“我们的技术可以做到在常温常压下储氢,而且产品形态也已成熟,可以批量生产。”程寒松说。
据了解,氢的储运技术是制约氢能发展的最主要技术瓶颈,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储氧罐、轻金属材料、复杂氢化物材料、有机液态材料等氢储运技术。